今天的社论
本报特约评论员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督促网络服务提供者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运营商过度逐利,引诱未成年人沉迷互联网。网络企业应进一步探索和加强技术防控的实用性,包括完善网上交易行为监管、完善识别技术、填补技术漏洞、提高管理和保护的能效等,以充分发挥其防沉迷技术优势,保持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屏障。
【/h/】随着“六一”国际儿童节临近,各大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春模式”内容池。6月1日前,所有网游必须接入全国实名认证系统。专家表示,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反沉迷标准,让行业共同努力,防控未成年人网瘾。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未成年人提高网络素养。
【/h/】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其中学生网民占比最高(21.0%)。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享受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同时,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容易陷入网络。
【/h/】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加强网络保护,要求网络反沉迷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沉迷系统应该是给孩子最好的节日礼物。
【/h/】国家网络信息办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采用统一的运营模式和功能标准。在“青春模式”下,日常使用时间限制在总共40分钟。站内搜索、分享内容、拍摄发布、充值奖励等功能关闭,确保内容池更健康、更有益。目前各大网络平台都升级了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提供健康娱乐的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建立良好的上网习惯。
【/h/】如今,青少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已经全面普及。单纯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是不现实的,会耽误孩子对互联网的了解,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采用防沉迷系统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而是为了发挥系统的约束和监督功能,帮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互联网,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反沉迷是互联网企业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防沉迷技术的应用将帮助互联网企业履行责任,形成第一道“防火墙”。从现有经验来看,仅靠网络企业的技术干预和介入,很难真正达到防沉迷的目的。据报道,虽然很多网游和手游都设计了防沉迷系统,包括实名注册系统验证、游戏时间限制、收益限制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措施很难排除借验证资格、更改账号等方式“破局”的可能性,也很难起到实际作用。同时,除了技术本身的漏洞之外,防沉迷系统发挥作用,严格审核游戏运营商的注册审核也是非常重要的。
【/h/】有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督促网络服务商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运营商的过度逐利,引诱未成年人沉迷互联网。网络企业应进一步探索和加强技术防控的实用性,包括完善网上交易行为监管、完善识别技术、填补技术漏洞、提高管理和保护的能效等,以充分发挥其防沉迷技术优势,保持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屏障。
【/h/】父母要严格履行监护责任,不仅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还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在用科技防沉迷的基础上,父母应该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正确的上网。学校要发挥好引导和教育作用,多组织适合未成年人身心需求的校园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实施需求替代。网络企业、学校、家庭只有各尽其责,相互互动,全员参与,才能紧密编织一个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管理保障网络。
【/h/】防沉迷系统可能会对网络平台的收益和利润产生影响,这也是之前一些平台负面处理的主要因素,导致防沉迷系统无法充分发挥其有效性。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后,监管部门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和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标准,对违法行为给予重罚,违法行为人将被停职处理,通过严格执法促进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善治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1-05-25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