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祭扫新规在继承传统中寻求创新

清明节将至,各地纷纷出台因地制宜的祭扫新规。有的实行网上订票、现场流控、专车,有的则推出“纸钱花”、“丝带送哀思”、“时空邮箱”等活动。

【/h/】各地新的内容和要求突出绿色、低碳、环保,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也对祭祀和扫尾服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放网络预留控制现场牺牲扫描流量

【/h/】在去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湖北、山东、北京、浙江等地在清明期间均暂停了公墓、骨灰堂等场所的公共清扫活动。今年3月,清明节扫墓活动有序恢复。

【/h/】3月19日8: 00起,广州市民可通过民政局官网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在3月20日至4月30日期间随时实名预约。在上海,扫墓祭品服务保障从3月13日开始全面启动,在高峰期提供网上预定,比往年提前两周,引导市民提前扫墓祭品。

宁波进一步规定每座墓最多5人。重庆已经明确,网上订票要“1+4”,即一个人可以预约,但不能超过四个人,鼓励同行业的人坐车。

各地在利用网上预订提高服务便利性的同时,也采取了补充措施,体现了祭祀清扫管理的人性化。珠海规定,各殡葬服务机构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尤其是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保持电话预约、线下服务等传统模式,设置绿色便捷通道,保证特殊群体的需求。宁波承诺,70岁以上的老人,不用预约,直接凭旧卡或身份证去过节。

【/h/】为了保证“最后一公里”到达祭扫现场,武汉在3月27日、3月28日、4月3日、4月4日、4月5日开通了13条祭扫专线。市内专用线有12个公交站,分别通往归元陵、水浒山等墓葬。

“网上祭扫”推出新的殡葬服务

【/h/】在各个地方的网络预约渠道中,提供远程悼念和代理祭扫的“在线祭扫”入口非常显眼。比如泉州发布通知,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国英烈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点击拜神、献花、敬酒、焚香、留言等方式纪念英雄豪杰。北京在首都的窗口和民政局的官方网站上设立了特区,市民可以登录点击,通过填写信息和献花在网上表达敬意。

【/h/】广东市民可以通过“广东省事”微信小程序体验“云祭扫墓”服务项目,在相应栏目填写祖辈姓名、出生日期、死亡时间、地点及相关证明文件,然后选择相应的殡葬服务机构代表扫墓。

【/h/】在四川眉山莲花墓地提供的5元到几百元不等的祭祀服务中,全程采用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向客户反馈。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墓地还将尝试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脸识别、5G等技术,创新记忆保存、拟人化语音、AI客服、VR祭祀、扫墓等服务,呈现全新的殡葬服务。

绿色祭祀产品,活动帮助文明祭祀

一些地方也推出了绿色产品和服务。3月30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的开放日上,出现了送思想牌、送思想花等水溶性纸质祭祀用品。据报道,水溶性纸的原料是植物合成的木浆,纸张上的文字用食品级颜料印刷,水溶性好,安全环保,应用场景丰富。

【/h/】除了绿色祭祀品,各地清明活动的举措也更注重回归传统文化的初衷。在河北、天津、辽宁等地发布的文明条例中,记者看到,植树绿化、长期外出祭祀、读经、社区祭祀、写悼词等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活动,拓展了当代文明中祭祀的内涵。

有民间传说学者说,清明节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法定节日。主要的民间活动是扫墓祭祖和徒步旅行。在继承传统习俗的过程中,现代人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内容。

发布时间:2021-04-03 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