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00”后系性别最失衡群体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李孔天骄

编辑|胡鑫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4.1178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的出生率和自然人口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1200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1961年以外的最低水平。

“目前,中国的人口增长水平大致相当于收入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略高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社会建设研究所的李婷教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例(100名女性,男女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健康时报》记者梳理了《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发现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65岁”是中国性别比例的“分水岭”:0-64岁人群中,性别比例始终大于10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比例持续下降;对于65岁及以上的人来说,女性比男性多。

从适婚年龄组性别比例来看,20~24岁刚进入适婚年龄的性别比例高达114.61,25~29岁为106.65,30~34岁为101.28。

中国最不平衡的年龄组是10~14岁(119.10)和15~19岁(118.39)。换句话说,中国“00后”人口是性别比最不平衡的一代。

我国2019年分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图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2019年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比,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

“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该比较稳定,在103-107之间。结婚年龄人口中的男女数量将大致相等。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显著地超过107,则是一种非常异常的现象,提示存在人工胎儿性别选择。”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主任杨凡表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性别偏好、生育空间的缩小和挤压、便捷的胎儿性别识别技术。

出生性别比下降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性别平等观念逐渐确立,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发生了变化;二是生育政策的调整,使人们的生育空间更加宽松,减少了人为选择胎儿性别的动机;第三,长期以来,政府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系列治理措施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包括关爱女孩、打击“两害”、改革传统的男女不平等分配政策和习俗等。

杨凡说,今后,要从根本上解决性别失衡问题,必须从原始因素入手,削弱人们对男孩的偏好,实现性别平等。例如,在教育政策中体现性别平等,避免教育过程中性别偏好的传递;促进平等就业机会,保障男女平等就业待遇;合理分配家庭责任,为家庭护理提供社会服务;保护妇女的财产权和继承权;正视和处理性骚扰和家庭暴力;引导舆论,改变社会偏见等。

发布时间:2021-05-14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