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上市后多少人可第一时间接种?产能不足问题引起关注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李

编者|吴士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目前全球至少有165种候选的COVID-19疫苗正在开发中,其中26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6种已进入第三阶段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我国COVID-19肺炎三期临床试验中的COVID-19疫苗有三种,即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两种灭活疫苗,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科兴中维生物研制的灭活疫苗。

COVID-19疫苗上市后,有多少人能得到它?许多业内人士指出,COVID-19疫苗将面临严重的产能短缺。

目前,COVID-19的疫苗生产能力远远低于预计需求

全球对COVID-19疫苗的需求是什么?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杜衡博士写道,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专家的估计,70-90%的人口需要接受病毒免疫,而全球75亿人口中有52.5-67.5亿人需要接受免疫。考虑到有时两剂疫苗可以发挥免疫作用,全球至少需要100亿剂COVID-19疫苗。

根据2018年全球疫苗总生产能力为35亿剂,这一数字是全球疫苗年生产能力的三倍。这意味着,即使所有现有的疫苗生产线都用于生产COVID-19疫苗,也无法满足全球需求,也不能放弃常规疫苗生产。

目前,疫苗巨头如葛兰素史克、赛诺菲、默克和辉瑞正在与许多政府讨论疫苗供应。根据单一协议出售的大多数疫苗不超过1亿剂。赛诺菲表示,它最多可以生产6亿剂额外的COVID-19疫苗。辉瑞公司预测,到2021年,生产能力将迅速扩大到数亿剂。葛兰素史克表示,计划生产10亿剂COVID-19疫苗佐剂,并指出目标是到明年年底每年生产数亿剂COVID-19疫苗。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有45家疫苗制造商,年生产能力超过10亿剂。在7月23日的国务院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力斌透露,中国已有13家企业在COVID-19开展了疫苗生产能力建设。

国药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8月5日透露,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COVID-19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已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联合生物安全检查,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COVID-19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随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建成的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和两所研究所的生产车间的投入使用,中国生物将能够确保COVID-19疫苗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2亿剂。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图源中国生物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COVID-19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土元中国生物学

此外,科兴中威于4月份开始在北京市大兴区建设COVID-19疫苗生产车间,预计生产后每年将供应1亿剂COVID-19疫苗。

康新诺生物董事长俞雪峰提出,公司COVID-19疫苗计划生产能力为1-2亿剂。

8月6日下午,阿斯利康宣布与康泰生物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技术转让促进中国腺病毒载体COVID-19疫苗的生产和供应。康泰生物将在2020年底前确保至少1亿剂COVID-19疫苗的年生产能力,并在2021年底前将疫苗的设计生产能力扩大到至少2亿剂/年,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疫苗生产的供应链既昂贵又困难

除了疫苗制造商的生产能力,疫苗供应链系统能否跟上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对原材料的大规模需求是检验疫苗供应链的一个因素。疫苗储存有许多不同的要求,有时甚至需要在-70摄氏度的温度下储存。简单的玻璃容器不能满足标准。”杜航指出,在疫情爆发之初,强生公司向全球最大的医用玻璃公司肖特公司订购了2.5亿瓶,但肖特公司表示,即使收到超过10亿瓶的订单,其生产能力也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

面对许多关于疫苗瓶产能不足的猜测,5月17日,中国疫苗工业协会做出回应。根据对疫苗瓶行业的观察和行业数据,经过与几个基准企业的沟通和论证,得出中国拥有生产高质量疫苗瓶的产业基础,相关年产量可达80亿以上,完全能够满足COVID-19疫苗生产的需求。

目前,中国已有60多家相关包装制造商,其中宁波李政、双峰格林海姆是疫苗控制注射瓶的主要制造商,山东高伟、宁波李政、山东姚博和BD是预充式注射器的主要制造商。

用COVID-19运输疫苗是另一个问题。杜航提到,疫苗的运输需要先进的冷链物流系统。一般来说,疫苗的运输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保证2-8摄氏度的低温,在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冷链系统不容易实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只有28%的医疗场所有稳定的电力供应,有时甚至需要骆驼和马来运送疫苗。

此外,为了加强疫苗的安全监管,根据我国颁布的疫苗储运管理规定,对疫苗冷链的全程监控、储运设施和设备有严格要求。从疫苗冷链所需的设备来看,它涉及到医用冰箱、低温转运箱、物流车等硬件,而前两者都是医用设备,企业需要持证上岗。

这意味着普通冷链企业在短时间内参与疫苗冷链仍存在一些障碍。

发布时间:2020-08-09 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