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

8月初,上海约有5万名高考学生先后在志愿填报系统中完成志愿填报并签字确认。首批“准大学生”将被著名大学的“强基础计划”和包括许多医学院在内的11所大学的综合评估批录取。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填写志愿者时选择药物,因为他们崇拜“抗击流行病的英雄”。一些学生直截了当地说:“看到医务工作者在第一线战斗,感受到医学的伟大,预防医学作为一门预防学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8月5日《解放日报》)

今年,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很多地方,高考时都有“医学热”。受疫情影响,许多候选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医护人员的防疫表现深深打动了他们,他们决心成为像他们一样守护健康的白衣卫士。可以说,疫情对当前的“医疗热”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然而,这种流行病只是给“医学热”火上浇油。从长远来看,这种狂热已经存在。没有这种流行病,“医学热”仍将形成一定的趋势并持续下去。这主要是因为决定考生是否选择医学专业的消极因素在逐渐消除,而积极因素在积累。

过去,考生不愿选择医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常发生暴力伤害医生、聚众扰乱医生等情况,这让医务人员感到不安全。然而,随着加强医院安全的法律和法规的出台,例如因医疗事故而监禁和将医院列为公共场所,确保医务人员安全的法律基础变得日益坚实。人们的直觉是很难看到在医院里拉横幅、设立灵堂和放花圈的现象。虽然极端情况仍时有发生,但总的来说,这种情况已经大大减少。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言人王松苗透露,2018年和2019年,暴力伤害医生和聚众扰乱医生的案件分别同比下降29%和48.9%。

不少人认为医务人员工作努力,不想行医,但这方面也在悄然改变。对比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每年发布的《卫生保健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医务人员的数量明显增加。例如,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有执业(助理)医生241.3万人,注册护士204.8万人,但截至2019年底,执业(助理)医生386.7万人,注册护士444.5万人。医务人员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个人分担的工作量也将相应减少。

随着加强基层医疗保健战略的实施,医务人员繁忙时间的不平衡性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以北京市为例,2019年,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增长40.4%,二级医院增长3.3%,三级医院下降5.4%。北京基层门诊病人数连续32个月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基层不再是“空的”,大医院的工作量也会相应减少。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分级诊疗、远程会诊等模式趋于定型。医护人员只会进一步减轻繁重的工作,他们担心医护人员会越来越过时,因为他们太难吃药。

因此,对于今年高考后的“医学热”,我们不仅要把疫情看作是一个短期的影响因素,还要把大环境的变化看作是一个决定性的长期因素。这一趋势表明,医学专业不仅今年热,而且很可能年复一年地热,当最初的热还不热时,这可能是选择医学专业的最佳时机。(当前版本)

发布时间:2020-08-07 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