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改革“路线图”公布,释放哪些新信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这一时期公立医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h/】面对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新需求,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关于推进公立医院优质发展的意见》,明确勾画了新发展阶段公立医院改革的“路线图”。这份纲领性文件释放了哪些新的信号?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医院管理、人才激励将迎来哪些新变化?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权威专家。

发展模式应该改变: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改进和效率提高”

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公立医院的“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总量和服务数量迅速增加,技术水平、质量和安全迅速提高。他们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重大和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紧急医疗和紧急救援以及领导国家医学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20年的医院能力建设、10多年的深化医疗改革,公立医院已经从增量改革转向更多的存量调整,必须以发展为重点。从扩大规模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理说。

在这个改革的“路线图”中,“构建公立医院优质发展新体系”被列在首位。如何理解构建“新体系”的目标内涵?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付伟认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单个机构层面考虑,也要从系统架构层面考虑,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满足群众需求。

【/h/】目前,中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发展趋势,也暴露出医疗服务的差距和不足-

在社会层面,慢性病的快速增长与传染病的风险并存,人口老龄化加剧,对优质服务和持续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

【/h/】在区域层面,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医疗资源布局和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机构之间缺乏联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h/】在机构层面,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有限,实现城乡、地区、上下、快慢分开的分级诊疗目标还有差距。

在个人层面,大众对新技术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新体系”对症下药,各有侧重。

付伟分析说,“建设国家和省级高水平医院”突出了优质资源的拓展,实现了质量的提高;“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群体中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县级医院在县级医疗社区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公平和无障碍;“建立健全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重大疫病救治体系”,突出底线思维,实现安全发展。

受访专家认为,“新制度”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使医疗服务体系在国家有“高峰”,在地区有“高原”,在省份有“高地”,有利于提高国家和地区医疗服务质量,减少患者跨地区就医,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经营模式要改变: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化经营”

近年来,公立医院的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医学研究与预防等经营活动、预算资本资产成本管理等经济活动、人员、财产、技术等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复杂,逐渐加大了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压力。

对此,意见提出:“坚持和加强公益性导向,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方式”,“完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医疗社区绩效考核体系,推进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

“要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营质量,当务之急是加快弥补不足和薄弱环节,受益于精细化管理。”华西医院院长李伟民表示,公立医院应以人力资源、财产和技术等核心资源、医学研究和预防等核心业务为重点,以数据支撑为基础,着力构建精细化的人事管理、绩效管理和单病种管理体系,有效确保规范的运行管理和高效的协同运行。

【/h/】比如华西医院,围绕职能定位、运营效率、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医疗满意度五个维度,将绩效考核体系分为四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加快了医院改革的“突破”,显著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和效益。

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意见提出:“加强信息化支撑作用”“推进电子病历、智能服务、智能管理等智能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

【/h/】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巧姐认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医疗质量监督与评价至关重要。开发运营管理、临床应用、服务管理和资源管理的系统应用,全面为公共服务、临床业务、科研教学、运营管理决策和外部信息交互提供智能化服务,将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支撑。

资源配置需要改变:从“强调物质要素”到“强调人才技术”

“公立医院的优质发展要把资源配置的重心从硬件设施投资转移到人才创新投资上来。”针对长期以来业内专家的呼吁,提出了“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医务人员培训评估制度”、“关爱医务人员”等意见...

“医务人员的水平决定着医疗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戴涛说。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纪律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如何培养更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戴涛分析,要进一步加强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普通医学、精神病学、儿科、病理学紧缺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医学与工程一体化、医学信息学等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加强中医教师教育。

【/h/】针对人才测评的痼疾,如“只议论文”,重数量不重质量,提出的意见是:“增加临床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指标,探索实行成果代表制,淡化论文数量的要求。要认真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探索在岗位设置合理、人员管理完善、独立评审意愿强的三级公立医院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试点。

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还需要完善的薪酬分配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意见要求:“建立以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为主的薪酬体系,实行岗位责任制、岗位工资制、责任与工资制、考核与现金制。”“医院可以自主设置反映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充分发挥各项目的保障和激励功能,更加注重薪酬体系的保障功能”...

戴涛表示,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导向,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动态调整和合理引导预期的原则。

加强各方面的支持,解除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是医护人员健康安心的保证。意见提出:“建立保护和关爱医务人员的长效机制”、“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宋树理表示,要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组织一线医务人员健康检查,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制定合理灵活的排班计划,落实年假和带薪休假制度;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解决医务人员家中的父母、老人和儿童的护理问题。

另外,“公立医院要重点建设有温度的医院,提供关爱的医疗,培养有情怀的医生。”宋树理说,要加强患者需求导向,坚持医生的纯信仰,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王林林、陈希源、徐鹏航)

发布时间:2021-06-06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