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 张伯礼院士:科学防控,无症状感染者流行风险不大

作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魏传南

编辑|健康时报

“山山水水的春天充满了聚酯废墟,家和国家在一起是安全的。敢忘两个月苦水,数百白甲战熊。黄鹤曾经看过三场镇戏,而乌龟和蛇双方都是千里黄泉。当降妖除魔迎来通衢之日时,班长辞了职,回到了家乡。”这是中央指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力在武汉解封时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龟兹》。张伯礼院士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武汉于4月8日解封,交通完全恢复。我们的中央指导小组也在武汉战斗了73天。我们非常激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但更多的喜悦,为英勇的武汉人民的喜悦,为救援人员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并尽快回家的喜悦!”

但与此同时,张伯礼院士也特别提醒,解封并不意味着解封。“目前,世界上有120多万确诊的新诊断肺炎病例,影响到2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950例确诊病例是从中国境外输入的。防控工作面临着来自海外的巨大压力。此外,无症状感染者虽然传染性不强,但也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输入性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仍是疫情防控的隐患。”张伯礼院士指出,“进口外防,反弹内防”仍是当前我国防疫工作的重点。

“疫情爆发已经两个多月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理解是有限的,许多法律仍然不清楚。”张伯礼院士指出,与非典不同,新发肺炎在夏季可能不会突然结束,而在秋冬两季仍有流行的危险。他解释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辛关肺炎属于瘟疫范畴,其主要疾病是湿毒,可以称之为湿毒流行。湿毒流行是一种以湿毒为典型特征的流行病。其发病隐匿,初始症状轻微,传播迅速,症状多样,难以治愈。这也是新发肺炎和非典的区别,非典更狡猾,更多变,更不可预测。

“那些走了100英里半的人,随着武汉的解封,将逐渐回到工作岗位,恢复生产。仍然建议公众坚持有效的保护措施,不要粗心大意。”张伯礼院士强调,个人应受到良好保护,戴口罩,少聚会,不聚集,勤洗手。从外面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手背和指尖上的手应该清洗。平时,避免用手抠鼻子和眼睛,尽量避免接触粘膜。同时注意清淡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身心处于一种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当然,在不放松警惕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过度解释和恐慌,尤其是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张博利院士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上告诉记者,无症状感染通常不会导致大规模疫情。宁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的研究表明,平均每名确诊患者有三名患者可以传播,平均每名无症状感染者只有不到一名患者可以传播。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相当于确诊病例的三分之一。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病例比例仅占病例总数的4.4%。“按照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引起流行病的可能性很小。”张伯礼院士说,无症状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无症状,而只是不引人注意的轻微症状。因此,当疫情仍然存在时,每个角落的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注意观察有无不适,必要时去医院检查。目前,在武汉地区开展的新加冕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核酸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抗体检测也可以反映该人群的免疫状况。同时,全国各地也将加强对从疫区返回人员的核酸检测和卫生监督,所以我们不必太担心。

张伯礼院士介绍,武汉解封后,他们的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和科研也还会继续开展。国内方面,主要是完善新冠肺炎恢复期中西医康复方案指南制定,协调三所大型医院开展康复门诊和病房工作,推进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工作,帮助他们早日完全康复,回归社会;全力推进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在科技支撑下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更有效地临床治疗方案和方药;加速推进新冠肺炎治疗新药宣肺败毒颗粒的研发。 国际方面,也希望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医药方案,随着国际疫情的日益严峻,张伯礼院士已参加了十余场视频在线会议,包括WHO、世中联、世针联、美国、澳洲、菲律宾等。最近应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邀请,向中国留日侨胞和留学生开展中医药抗疫经验和新冠肺炎预防知识的分享,以及和日本科学家开展中药科研合作,同时也在组织中法之间的临床合作,计划联合法兰西医学科学院在法国的十家医院开展中药的临床试验。

发布时间:2020-04-11 10:51